BỘ GIÁO DỤC VÀ ĐÀO TẠO
TRƯỜNG ĐẠI HỌC SƯ PHẠM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Vương Lệ Thu
TÌM HIỂU TỤC NGỮ TIẾNG TRUNG QUỐC
CÓ LIÊN QUAN ĐẾN TẾT
LUẬN VĂN THẠC SĨ KHOA HỌC GIÁO DỤC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 2020
BỘ GIÁO DỤC VÀ ĐÀO TẠO
TRƯỜNG ĐẠI HỌC SƯ PHẠM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Vương Lệ Thu
TÌM HIỂU TỤC NGỮ TIẾNG TRUNG QUỐC
CĨ LIÊN QUAN ĐẾN TẾT
Chun ngành:
Mã số:
Lí luận và phương pháp giảng dạy bộ
môn tiếng Trung Quốc
8140111
LUẬN VĂN THẠC SĨ KHOA HỌC GIÁO DỤC
NGƯỜI HƯỚNG DẪN KHOA HỌC:
TS. NGUYỄN PHƯỚC LỘC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 2020
LỜI CAM ĐOAN
Tôi xin cam đoan tất cả các số liệu, kết quả nêu trong bài luận văn này
là trung thực, chưa được cơng bố trong các cơng trình khác.
Tơi xin hoàn toàn chịu trách nhiệm về lời cam đoan này.
Tác giả
Vương Lệ Thu
LỜI CÁM ƠN
Trong quá trình học tập và nghiên cứu để thực hiện và hồn thành bài
luận văn này, tơi đã nhận được rất nhiều sự động viên, khuyến khích và giúp
đỡ nhiệt tình của q thầy q cơ, bạn bè và các bạn học sinh, sinh viên.
Đầu tiên, tôi xin gửi lời cám ơn sâu sắc đến thầy Nguyễn Phước Lộc,
người thầy đã trực tiếp hướng dẫn, giúp đỡ tơi trong suốt q trình thực hiện đề
tài luận văn này.
Tiếp đến, tôi xin trân trọng gửi lời cám ơn tới các thầy cô trong khoa tiếng
Trung cùng các thầy cơ phịng Sau đại học Trường Đại học Sư phạm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đã tận tình giúp đỡ, tạo điều kiện cho tơi trong suốt q trình
học tập và nghiên cứu để hoàn thành bài luận văn này.
Do thời gian nghiên cứu có hạn, cùng với kiến thức chuyên mơn của bản
thân cịn nhiều hạn chế nên bài luận văn này sẽ khó tránh khỏi những thiếu sót
nhất định. Tơi rất mong nhận được các ý kiến đóng góp chân thành từ các thầy
cô giáo và các bạn.
Lần nữa, xin chân thành cám ơn.
致谢
两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眼间就结束了,从开始接到论文题目直到进行系统
的实现,再到论文文章完成的阶段,每走一步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在这短
短的两年时间里,本人学会了很多知识。同时,也受到了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的支持、帮助。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向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 —— 阮福禄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定稿,
都在阮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在此,谨向阮福禄表示衷心的感
谢。
其次, 感谢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们,由于各位老师的悉心
教导,本人才能获取了很多知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对今后从事教学
工作方面大有帮助,谢谢各位老师!
感谢陪同我一路走来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你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让
我充实地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
谢谢你们!
与春节有关的汉语俗语初探
【摘要】
俗语蕴藏着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是语言艺术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不断地加工、传承和发展,俗
语已成为一种形象化的定型语言,既生动、带有口头性,又具有风趣幽默的
表达特点,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一定重要的位置。而春节则是中国传统文化
节日最典型的代表,较为接近越南生活习惯,是人民对自然界的思想与愿望。
目前,从俗语看春节文化这一点的研究却尚属空白,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视角。
从古至今,虽然有了不少学者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但是从俗语的角度
去看文化,尤其是春节文化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春节为依托,从俗语
的角度去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再运用文化语言学的思路相结合进行研究、
分析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丰富春节文化认识、语言的文化背景下
增加学习者对学习语言兴趣并提高运用能力。本文共分为以下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俗语的研究现状、研
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要内容共以下三章:
第一章
中国春节与汉语俗语的基本理论概述: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与俗语的相关理论。主要针对春节与俗语的界定、来源与
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第二章
俗语中的春节文化初探:本章主要探讨、分析俗语与文化
之间的关系与特点、从俗语看中国春节文化进行描述、分
析。
第三章
针对越南学生的汉语俗语教学:就针对越南学生汉语教学
中的文化教学研究。从汉语俗语教学的原则、查阅前人的
文献收集到的结果及本人的工作经验等方面提出若干教学
建议。
第三部分也是最后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汉语俗语、春节、教学方法、文化教学。
目录
摘要 ..............................................................................................................................
绪 论 .......................................................................................................................... 1
(一)选题缘由 ..................................................................................................... 1
(二)研究现状 ..................................................................................................... 3
1.俗语的本体研究 ............................................................................................. 3
2.春节文化研究 ................................................................................................. 4
3.俗语与文化研究 ............................................................................................. 5
4.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研究 ......................................................................... 7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9
1.研究范围 ......................................................................................................... 9
2.研究方法 ....................................................................................................... 10
第一章 中国春节与汉语俗语的基本理论概述 .................................................... 11
(一)中国春节文化概述................................................................................... 11
1.春节的界定 ................................................................................................... 11
2.春节的来源 ................................................................................................... 11
3.春节的重要性 ............................................................................................... 14
(二)俗语概述 ................................................................................................... 15
1.俗语的界定 ................................................................................................... 15
2.俗语的来源 ................................................................................................... 16
3.俗语的性质与范围 ....................................................................................... 17
(三)俗语与其它熟语....................................................................................... 18
1.俗语与成语 ................................................................................................... 18
2.俗语与惯用语 ............................................................................................... 18
3.俗语与谚语 ................................................................................................... 18
4.俗语与歇后语 ............................................................................................... 19
第二章 俗语中的春节文化初探 ............................................................................ 20
(一)俗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20
1.俗语中的文化内涵 ....................................................................................... 20
2.有关春节俗语的文化功能 ........................................................................... 20
(二)俗语与文化的层次................................................................................... 22
1.物态文化层 ................................................................................................... 22
2.制度文化层 ................................................................................................... 25
3.行为文化层 ................................................................................................... 27
4.心态文化层 ................................................................................................... 28
(三)从俗语中看中国春节的习俗 .................................................................. 29
1.从俗语中看中国的小年习俗 ....................................................................... 31
2.从俗语中看中国的忙年习俗 ....................................................................... 32
3.从俗语中看中国的大年习俗 ....................................................................... 36
第三章 针对越南学生的春节俗语教学 ................................................................ 41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42
1.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 43
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重点 ............................................................................... 44
3.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 ............................................................................... 44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春节俗语教学 .......................................................... 46
1.汉语俗语教学的必要性与难点 ................................................................... 47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春节文化导入 ............................................................... 48
3.对越汉语的春节俗语教学方法 ................................................................... 52
4.针对越南学生的春节汉语俗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 55
结 语 ........................................................................................................................ 57
参考文献 .................................................................................................................. 58
附录 ........................................................................................................................ PL1
1
绪 论
(一) 选题缘由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迅猛发展,加上汉语在国际上大力推广,
从而在世界上掀起了一个“汉语热”的潮流,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加,运
用范围也随之扩展,导致中国文化也同时得到广泛关注。其中,俗语作为汉
语词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词汇中占一定的位置,数量繁多,由
劳动们对实践生活和生产经验思维总结而成,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容
又丰富多彩,又能直接反映了人民的实践生活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更
深受群众的欢迎。在日常生活沟通和交流中,使用俗语即可以更加生动地传
递个人的思想与愿望。可是到目前为止,俗语其本身仍然存在若干难点,因
为俗语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字面上的意义而是与深刻的文化背景联在一起造成
其中难以理解意义内涵之一,导致使用偏误或误解,在沟通上难免出现信息
传递不准确的情况。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
俗语的理解就更加困难了。
例如:“有钱没钱,买件新衣过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腊七腊八,
冻死寒鸭”,“腊月三十贴春联”……这些有关春节的俗语皆能直接反映着人民
的生活经验、愿望,通俗易懂。可是如何让学生懂得其文化内涵却并不容易。
经探讨与本文题目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后得知当进入分析俗语时必须和
词汇联系起来,因为词汇是词语的总汇,反应着该社会与语言的发展情况。
词汇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同时体现
着,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信仰、仪式等各个生活方面,汉语俗语
也不例外,而俗语只是汉语词汇里的一类词语。换句话说,汉语俗语的背景
则是文化的记载,反过来文化却在词汇表面上体现出来。因此,把词语与文
化因素相结合则利于学习者快速地达到运用该语言的能力并进行交际。要培
2
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则必要具备对该语言文化背景的知识。由此可见,第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开是有根据的。
再说,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盛大节日。春节文
化又相对接近越南人的生活习惯与思想。汉语俗语中所反映的春节文化颇为
精彩,内容丰富、庞杂。可是近年来,春节文化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已逐
渐淡化,把春节概念大概被概括为吃、玩、聚、祭祖与精神等这几个内容里。
其外,有大部分的春节文化内涵比较抽象,不是大部分学生能理解。
从古至今,俗语研究、春节研究等内容各获取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俗语
教学的研究就起步得很晚。可回归到上世纪的 70 年代的历史,根据《交际教
学理论》曾经涉及到俗语教学法这个概念,但是基本上并无系统化,重视的
程度低,涉及内容少,更缺乏教学理论等研究内容。因此,俗语教学法大部
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初步阶段。直到 21 世纪初期阶段,出现许多新的教学法
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而越来越多样化,俗语教学法也因此逐步得到重
视。现今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已与旧不同,学习目的已明确起来,他们趋向重
视“交际性”、“实用性”。这也是现代对外汉语教学必须遵循的所谓语言
的常用性与重点,如:讲究交际文化而减少知识文化交际。因此对外汉语俗
语教学法则被重视起来,又明显起来。俗语已逐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
的一个特殊领域。
俗语其本身有着语言的文化内涵与深层意义,春节具有悠久典型的文化
记载。可是目前尚未查阅到以俗语教学和春节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设想如能
把春节文化融入俗语教学作为研究内容,重视俗语教学与实践,是否会有效
地提高对越南学生对俗语、文化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习汉语效果并能加深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内涵的认识?同时,是否会
对本国的传统节日更深一层理解?是否会提高学习汉语的交际能力?故此,
本文就尝试以春节文化做为基础对象去看俗语,拟俗语中的实践表意、易通
俗的特点相结合春节文化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俗语教学方法,希望
3
能填补前者研究中所缺乏的细小空白。如何把抽象的文化内涵从俗语教学中
具体化,以交际理论作为本章所追求的目的。
(二) 研究现状
在汉语词语发展过程中,俗语具有非常独特的形态,广泛地流传在汉民
族口头中一种较为通俗、鲜活的语言。俗语深入了人们在实践生活中的各个
角度,具有稳定的结构、又通俗易懂。人们在沟通和交流中使用俗语时,可
以生动化、形象化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俗语出现率也相当高,人们可
以在报纸、电剧、报刊等遇到。俗语在汉语中如此通用,范围如此广泛,但
是大部分俗语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研究、材料开始得很晚。
本文通过查看与俗语有关研究论文与相关的书籍、报刊作出以下综述。
1. 俗语的本体研究
俗语跟汉语词汇里的其他词语一样,都包含“语义、语用和语法”这个
规定。俗语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与文化背景和历史并存,记载深刻的文
化要素。俗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很多都是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
文学、宗教等联系在一起,造成大部分俗语都很难理解或掌握。关于俗语本
体研究,很久在清代学者翟灏所作的《通俗编》中已出现,其中将俗语按照内
容分为天文、地理、政治、文学、行事、交际等,共 38 类 5000 多条。
从当代俗语的本体研究来看,学者们已开始从多角度与各个方面进行对
俗语本体深入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曹聪孙,1981)的《现代汉语
俗语初探》的重点阐述了俗语以单句为主句式的特点,俗语的修辞方法以比
喻和对照。
近些年来,有关俗语的范围和界定尚未得到学者们一致认同,仍然存在
差异。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报刊等文献、材料,只能列出以下大概几个
不同论点。
4
(温端政,1987)提出的俗语概念为“俗语是一种广泛的名称,典型的俗
语是所谓谚语”,“俗语里还包括一种早先叫做“削皮话”而现代人通称
“歇后语”的东西。”
《现代汉语》第六版定义俗语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
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也叫作
俗语。”
(李振凌,2006)对俗语一词作出的俗语定义为“古人所谓俗语,并没
有把词、短语和句子区分开来。俗语只是一个相对于雅语的概念。”
(马启俊,2015)认为“汉语俗语是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是群众创造并
在人群口语中广泛流传的大于词的语言单位,具有方言性、口语性、通俗性、
定型性。汉语俗语资源应该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等组成部分。
至于方言词、俗语词来自书面语系统的成语,来自名家名篇的格言警局等不
在俗语之列。”
综上所述,这些关于俗语的定义、界定尽管存在差异,既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但是大体上都概括了俗语的几个基本特点:一,俗语是语句,不是词;
二,俗语在形式上是定型、形象化;三,俗语广泛流传、具有通俗易懂;四,
是口语性的语言单位。目前,俗语在研究上一直缺乏了系统化,如果要将汉
语俗语固定化或系统化,对外汉语的俗语教学必须经过综合、筛选并运用各
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灵活准确运用于各种语境中。
2. 春节文化研究
春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几千
年文明的丰富内涵。春节是中国民族的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个盛大节日。
对于与介绍春节习俗、探讨春节节日特点的研究数目蔚为大观后得出以下几
点。
(肃放,2008)一书介绍了春节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传统习俗、文艺
作品中的春节和春节的现代意义。
5
(郑一民、武华晔卿,2006)合著的《春节》涉及到春节起源于考述、
春节习俗、传说、价值、国外春节习俗等五个部分。全方位介绍了春节的产
生、发展、流变、春节习俗也按日期排列。同时,还介绍了人民在春节前后
每日习俗。
(中国民俗学会组织,2011)编写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则对每一个传
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来历、诗词及演化各出了一本书,介绍十分详细。
(王杰,2013)一文通过分析春节的由来、春节习俗及春节习俗的现代
化转型,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陶思炎,2015)的研究中提出了春节之“过年说”的由来与新年符号
以及其象征意义。
由此可见,针对春节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数是趣味读物,民俗调查和源流
考证占比例大,但学术价值有限,缺乏理论层次的建树。
3. 俗语与文化研究
俗语是汉语词汇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汉民族的生活
方式。有些俗语体现着社会的文化观念和心理观念,有的体现着社会的文化活动。
目前,关于俗语与文化的研究内容与范围已极为丰富。其中最为突出是崔希亮,
2005 年的《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一书。作者提出了俗语中所反映的中国人
的人文世界,包括情理、信条、观念、常理、心态、天理、地理、伦常、哲学等
文化与思想,其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与自然界的认识、
关系和矛盾问题。还反映出老百姓对人、社会、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原始
社会的人类因对大自然中所发生的事情无法理解而造成既敬佩又恐惧的心态等。
根据(王同亿,1996)在《高级汉语词典》一书中指出“俗语是中国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中凝聚着许多有着典型的中国文化色彩的意象。”
(阮福禄,1997)的《汉语俗谚女性问题初探》从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角
度对汉语的俗语、谚语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探索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
6
论文从汉语俗谚中看传统社会中的女性问题,如: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社会
角色等。
(许果,2004)的研究中涉及到俗语中的文化意象,即语言除了字面意义,
在不同的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还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则“凝聚着各个
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
(闫春慧,2013)一文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都必要通过语言里反
映出来。其中提出了鬼神观念在汉语俗语中出现数量相当大。解释了鬼神观
如何被视为中国古代的原始信仰并在汉语俗语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肖莉、淋钰婷,2013)一文涉及到汉语俗语与中国人的婚恋观。文章体
现着俗语的重要文化信息。婚恋汉语俗语不仅被视为中国传统习俗的体现,还影
响到当代社会人们对婚姻的观点一。
(顾珺,2018)一文提出俗语的语序对性别的歧视,其文从(温端政,2011)
主编的《中国谚语大辞典》综合出共 288 条有关男女的俗语,其中以“男先女后”
语序的俗语居然占 223 条,体现着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确定俗语中存在
着这个约定俗称的语序。
(马小迪,2020)提出了俗语中“家文化”的现象。其来自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孝道为主,孝道往往排在首位。家是人之本,国以家为先,
这说明了“家”的重要性,故此形成了一种“家文化”历久不衰的现象。此文提
出了家文化的俗语,从此说明了家风、道德与教育在中国社会占重大的位置。
以上可见,俗语的基本来源是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在广泛的人民生活各
个角度中流传,反映着古代社会人民的世界观。俗语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俗语
可完整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中国国地广阔,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
景,对社会的各个问题发生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或偏差。
7
4.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研究
① 俗语教学
先从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看,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重语
法轻词汇”的教学现象,即坚持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虽然其现象
已有了变化,有了不少学家开始注意到词汇教学法,改成以学生为中心,也开
始重视了语言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作为汉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俗
语教学来说,俗语教学在某个程度上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或真正以汉语教学
为切入点的研究理论远远不足。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却没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
成果,研究内容不均衡。其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般对外汉语教材里对
俗语教学这一块还是很少涉及到,只专门以俗语教学为对象的教材远远不够,
缺乏俗语教学理论、方法。至于针对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研究,本文通过阅
读各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后得出以下综述。
(刘平,2009)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俗语教学》发表里提及“强调了对
外汉语俗语的意义和基本目标,阐述了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俗语
选择的原则。介绍了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的常用方法。”
(陶弘扬,2017)的发表中针对对外汉语俗语教学提出了俗语的范畴与特
征,最后就提出了若干教学策略。
(韩姝雯,2015)的论文中提及“讨论俗语的分类,分析对外汉语教材中
俗语的选编情况,并且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为例,探寻俗语教学对于国际汉
语教学的意义,并着重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策略和方法,试图以提高外国
学生对汉语俗语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高汉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黄翘楚,2015)一文所示“从俗语的本体研究出发,将对外汉语中的
俗语界定为狭义俗语,与惯用语、成语、谚语区分出来,运用语汇理论、概
念整合理论等探讨俗语的理解机制,试图为留学生习得汉语俗语提供更好地
理解视角,并给俗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教学建议。”
8
(胡宝丽,2016)一文提出了俗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词法、
句法结构,文化内涵,误用和过度使用等问题;也同时提及到俗语教学中的
文化导入、交际导入、对比导入等三个教学方法。
(刘佳,2017)一文就提及到“通过研究俗语的特点和意义,结合初、
中、高三个等级具有代表性的口语教材中俗语的呈现情况,在口语课中进行
有效的俗语选择,并把俗语进行集合式分类。”接着就对俗语教学作出了总
体的教学设计。最后是“以高级留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动物类”俗语集合
为设计对象,设计出了在口语课堂中的俗语辅修课,并以教案的形式完整地
呈现。”
可见,汉语俗语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是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之一。虽
然受到对外汉语教学学界的关注,也有学者曾经提及把俗语教学导入文化的
教学法,可是到目前为止,俗语教学还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② 文化教学
如以上所提及到的俗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一直都是两门单独的课程,并没
有结合起来作为一门课。本人又通过阅读文化教学的相关文献材料获取以下
综述。
(华萍,2012)主要提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影响因素、文化教学的分
类及内容,以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及方法研究。
(陈小菠,2015)从对来华蒙古留学生教学运用了情景式教学法进行春
节文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予以研究和评估。
(于婷,2018)则“从教材、教学及学生调查中研究中国传统节日对外
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
外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性,提出行之有效的调整策略。”
(黄婷尹,2019)则“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为考察对象 ,
把传统节日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以《发展汉语》六本综合教材为语料
9
库,进行出现次数及内容分析,分析传统节日内容在教材和教学方面的不足,
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对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做了针对性的教学设
计。”
在查阅有关俗语、文化的论文、著作、报刊、书籍等过程中发现大部分
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俗语的本身特征或春节文化单方面的研究。只有小部
分谈到春节与成语有关研究,可是尚未找到春节与俗语相结合的有关研究。
俗语与春节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都非常丰富,汉语俗语其本身已有着深层的文
化意义内涵,加上俗语中所反映的春节文化既精彩,内容又丰庞杂。春节又
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典型的节日,又接近越南人的生活习惯。故此,本人认
为把春节与俗语相结合会解决到抽象的春节文化内涵在俗语教学中具体化,
也会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会刺激到越南学生对比与本国的传统节
日的文化进一步理解,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助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内涵
有着深一层的认识,提高交际能力。
(三)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范围
本文就针对越南学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春节俗语教学,采取了共三本书
籍包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出版,由徐宗才,应俊玲主编,张清常审定的
《俗语词典》(收集到的春节俗语为 45 条);上海辞书出版社由温端政主编
的《中国俗语大辞典》(收集到的春节俗语为 16 条);商务印书馆出版由杭
晶波主编的《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收集到的春节俗语为 127 条)等
词典为语料来源。
理论基础:本文采用交际教学法为基础理论,因为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为
了达成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着重师生之间的交际互动,主要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富有实际性,
随着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对汉语俗语、中国春节以及俗语中的春节文
化进行研究。
① 文献分析法
通过详细查找和阅读与春节文化、汉语俗语、跟春节有关的俗语等著
作、期刊、论文了解目前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收集、筛选与俗语相关资源,
综合前人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做出分析,再根据大纲将所搜集的材料分项、
分条,加以分析,从此发现问题。
② 归纳法
通过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华俗语词典》的查阅,商务出版社《现代汉语
词典》的查阅,找出并划分与春节有关的俗语,将俗语意义分类,概括各种
各样的带有一致性的原理或原则,然后从这些原理、原则出发,再得出关于
个别事物的结论。
③ 对比法
本文对与春节有关的俗语和与春节有关的歇后语、成语在内容和语用方面
进性对比。
11
第一章
中国春节与汉语俗语的基本理论概述
本章首先以中国春节的概念进行界定,再介绍春节的来源、文化意义与
春节的习俗、同时介绍春节传统文化对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俗
语的概念、来源与特征,同时也分析了俗语与其他相关语类的区别、俗语与
文化的关系等。
(一) 中国春节文化概述
1. 春节的界定
中国传统节日是数千年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
化标志之一。春节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广的文化内
涵。春节的到来,意味着春天的来临,万物更新,新的开始。是人们刚度过
寒冷的冬天,盼望温暖的日子来临。
到底“春节是什么?”。就根据(肃放,2008)的《话说春节》一书所
作出的定义“春节作为中华第一节,她自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有着特殊的位
置。因为她不像一般可以替换或改变的普通生活文化现象。春节具有继承性,
在数千年来不断地传承与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
统,她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的聚合。
2. 春节的来源
①
中国春节的历史演变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是中国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大节,延续了几千年。一般都认为春节是从腊月初八
开始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高潮,其习俗是从西汉以来一直延申至今。
12
春节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古代人把谷的生长周期视为“年”。在夏
历出现的商代,人们则以月亮圆缺的周期视为月,一年就开始划分为十二个
月,“年”的名称就开始出现。可是,到了西汉时代,当国家得到了初步统
一,社会也初步安定下来,“年”的概念才正式定型下来。
又根据《尔雅》一书中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可见夏的春
节以“岁”之称,商的春节以“祀”之称,从周代才开始把春节称为“年”。
春节俗语与“年”之称的有关包括:过年的猪,早晚得杀、腊八过年、大人
望插田,细人子望过年…
再根据(王景林、徐劦,1992)在《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词典》一书中定
义为“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
而来”。
春节是与原始社会的农业祭祀活动有着紧密相连,起源于远古时期的
“腊祭”。春节的活动包括了从农耕的远古时代到现在包括:祭神,守岁,
敬组,拜年等活动。可是,一般认为是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活动。传
说腊尽春来时,人们杀猪宰羊祭祀上天与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免祸免
灾。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羽作饰物,又唱又跳,热闹非凡,夏朝时,此种风
俗形成春节。春节也叫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春节之前被视为在腊月祭神祭祖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对神灵表达人们的
感情与思想,并感谢神灵赐予平安、温暖、风调雨顺、丰收的一年等等。后
来,祭神的对象稍微改变,主要是与人们生活较为接近的一些神灵如:灶君,
门神,财神与祖先等祭拜习俗一直传承到现在。其表示着人民对祖先、神灵
的感恩,故此春节也视为是感恩的节日。
综合中国新年的名称有“元旦”、“过年”、“春节”等。可是“春节”
的名称则在 1914 年的阴历正月初一开始使用,原指立春的节气,最为普及。
13
而“过年”的名称是最具有口语化的俗称,并有着特定的功能取义和深刻的
文化内蕴。
②
中国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在民间生活的诸多故事与传说中流传地非常广泛。每个传说
的背后都体现着旧社会人民对自然界的观念与思想,记载着实践与天地自然
融为一体的愿望。春节起源于农耕社会,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下生长、发展与
蔓延,负载并传承着民族文化与历史,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谓的传说就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关于某人
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春节的传说即对春节起源与其产生出的各种习惯,
经过长期的生活考研,世世代代被记录下来。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本文收
集到以下两则。
(任耕耘,2007)在《传统节日》一书中提到了“争花治天下”的传说。
相传,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如来佛知道这件事
并提出疑问“为何不派我去,毕竟我是佛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玉帝把
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
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
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
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
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
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
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
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第二个传说有关“年兽”的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只怪兽,叫做
“年”,头胀触角 ,凶猛异常。年兽常年深居山洞,每到除夕之夜就下山到
村里来吞食牲兽,甚至伤害人命。于是每次“年”一到村庄,人们怕得惊慌
14
失色,在年三十的晚上全家躲在家里不出门,等“年”过去了才出来向邻居
问候是否安全。久而久之,村里人就发现“年兽“的弱点,就是一看到红色、
灯火和听到响声就抱头而逃,不敢回头。于是一直到“年”快要下村庄的时
候,人们就放鞭炮、穿红色的衣服、贴上春联以求平安。从此村里人不被
“年”伤害了。
3. 春节的重要性
①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最重要的代表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具有代表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又
代表民族精华,养成了具有华夏特性的中国人。在中国一年中有很多节日,
每个节日虽然都具有自己的典故、来源。但是在基本意义、文化精神和民族
思想上都含有春节的影子并存,如:祭祖、祈求吉祥、互相祝福等一切都仿
佛春节的影子。这点可说明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核心,是中国人最重
要、最隆重的节日象征,更是中国人的灵魂。
②
春节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首,天地信仰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信仰之一,而
古老的传统节日则建立于这个信仰上,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等。这反应着古代
人对自然界的崇拜。所以中国春节传统文化中提到“年”的观念十分突出,
天皇时代以“岁”表示“年”的周转、循环不停。而“岁”在古老生活中有
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无数次的民众生活实践,从初期的原始形态逐渐发
展成熟,提炼和固定下来、积淀了春节风俗。在几千年的历史里,春节文化
跟着中国民族不断地发展、更新自己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
③ 春节文化是中华人民的精神路标
根据(释慧还,2015)一文指出“春节文化的核心作用在于它是国民的
精神路标。它是被社会认可与传承下来的特色风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
15
民族的价值和有审美观念。人们通过春节祭祀、孝敬、拜年的礼仪形式表达
着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结: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其体现
出民族的文化特色、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国家的发展。春节的各个文化活动
带我们回归根源,让我们理解古时候人们生活的悠久历史文化。春节的欢乐
与热闹,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平安、吉祥,一切顺利以及对自己成就而
庆祝,在意义上,大概可分为四点:第一,春节带有辞旧迎新之意,给人做
了个标记,表示过去和未来。第二,是祭祀祖宗的恩德,祈盼人生幸福。第
三,是宗亲礼仪交际,宗亲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结构建礼仪交
际。第四,扩大人际关系传播传统文化之美,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二) 俗语概述
汉语俗语是中华人民宝贵的文化沉淀,是人民群众在语言中的凝练的智
慧。本文以(徐宗才,应俊玲,1996)编写的《俗语词典》中有关春节的俗
语为语料库对俗语的界定、来源、特征进行分析,对照俗语与其熟语的异同
之处,同时进行分析俗语各方面的特点。最后则分析俗语的文化内涵。
1. 俗语的界定
综述各位学者对俗语的名称提出了两种概念,一种是广义的俗语,另一
种是狭义的俗语,具体如下:
(孙治平、王仿,1985)在《俗语两千条.前言》中指出 “广义的俗语
包括在民间口头流传的语言、歇后语、常用语、惯用语以及方言土语等。”
(温端政,1987)在《中国俗语大辞典.序言》中指出:俗语是“一种广
泛的名称、典型的俗语是所谓的谚语”,“俗语里还包括一种早先叫做‘削
皮话’而现在通称‘歇后语’的东西。”
16
《现代汉语》第六版对俗语的定义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
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也叫‘俗语’。”
(李振凌,2006)在《俗语的性质与范围》认为“古人所谓俗语,并没
有把词、短语和句子区分开来,俗语只是一个相对‘雅语’的概念。”
(马启俊,2015)在《论汉语俗语资源的多重价值与活态保护》认为
“汉语俗语是汉语语汇的一部分,是群众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的大
于词的语言单位,具有方言性、口语性、通俗性、定型性。汉语俗语资源应
该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俗成语等组成部分。至于方言词、俗语词、
来自书面语系统的成语、来自名家名篇的格言警句等不在俗语之列。”
(王勤,1990)的《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俗语论之一》主张“将广义
俗语中剔拣出成语等生下来的固定工词汇材料成为狭义俗语。它与成语、谚
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处于同一地位、同一级次。这样熟语为属概念,而俗语、
成语、谚语则成为隶属俗语下的一种概念。”
以上论点认为俗语观念具有典型性,尽管俗语与其他熟语类型有着相似
或相同之处,但是由于俗语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自己独特之处,他们之间的区
别是显而易见的,将俗语独立出来,与成语、惯用语等进行区别分析,有助
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俗语的来源
俗语早在先秦典籍出现,其字分为“野语”、“谚”、
“鄙”、”民
语 ”、”鄙谚 ”等之称,就是现代所称的“俗语”。古代人并没有把俗语的
词、短语和句子区分出来。直到 20 世纪以后,俗语就逐渐被关注,认同。社
会上开始出现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的专门讨论。可是俗语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仍是把 “俗语 ”看作为“谚语”或“俚语”的这个概念。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学习者们开始对俗语认识起来,并越来越细节化,对俗语的研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