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ải bản đầy đủ (.pdf) (136 trang)

The EE hoe hean club within the social political space

Bạn đang xem bản rút gọn của tài liệu. Xem và tải ngay bản đầy đủ của tài liệu tại đây (1.34 MB, 136 trang )

在国家与帮权之间:
社会政治空间下怡和轩俱乐部的功能转型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OWER OF “PANG”:
THE EE HOE HEAN CLUB WITHIN THE SOCIAL POLITICAL SPACE

吕双
LU SHUAN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3


在国家不帮权之间:
社会政治空间下怡和轩俱乐部的功能转型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OWER OF “PANG”:
THE EE HOE HEAN CLUB WITHIN THE SOCIAL POLITICAL SPACE

吕双
LU SHUAN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硕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3


Acknowledgments


I am most indebted to my supervisor Prof. Lee Chee Hiang for his insightful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I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him during my tenure at NUS,. He offered
plenty of help for me on research materials and other aspects. When I first visited Ee
Hoe Hean Club,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 of my project, for fieldwork, he offered me
his assistance and his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ub President aided me
tremendously.

My most sincere gratitude also go to three other Professors. Prof. Ong Chang Woei
provided many relevant books which gave me plenty of inspiration, offered gentle
encouragement and incisive feedback on my writing. Prof. Wong Sin Kiong and Prof.
Koh Kee Heong gave me lots of enlightened suggestions which greatly improved my
dissertation.

I am indebted to Mr. Lim Chin Joo, the president of Ee Hoe Hean Club. He was very
kind and patient for my interview. In addition, he also provided me with
complimentary club materials.
I also wish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a number of friends that helped me
during this dissertation writing process. My friend Yang Yan shared useful database
and materials with me and I thoroughly enjoyed our discussions together. My friend
and roommate Zhou Liqin provided encouragement for me. Indeed, studying and
sharing the same accommodation with her helped improve my writing efficiency
tremendously. Other friends in my department I wish to thank include Wang Feifei,
Lee Siew Peng and Lai Yu Ju. The conversations I held with them were enlightening.

Finally, my sincerest gratitude goes to my father and other members of my family.
Their love and endless care supported me at all the times.

I



Abstract .....................................................................................................................IV
社会政治空间下怡和轩俱乐部的功能转型 .......................................................... - 1 第一章、学术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 - 1 引言 ................................................................................................................ - 1 第一节、新马华人社团研究与帮权、国家的概念 ....................................... - 1 一、新马华人社团研究 ........................................................................... - 1 二、“帮权”的概念 ................................................................................... - 5 三、“国家”概念的引入与问题意识 ........................................................ - 8 第二节、研究对象的设定与相关著述......................................................... - 12 一、研究对象及问题意识 ..................................................................... - 12 二、怡和轩的相关研究与史料 ............................................................. - 14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 16 第二章、早期的怡和轩:大背景下的功能定位(1895-1928)........................ - 19 第一节、怡和轩的创立与初期发展 ............................................................ - 19 一、怡和轩的创立与 19 世纪末的新华社会 ........................................ - 19 二、林推迁的领导(1910 年前后-1923 年)及辛亥革命的影响 ........ - 24 第二节、陈嘉庚早期的领导与改革(1923-1927) .................................... - 31 小结 .............................................................................................................. - 36 第三章、怡和轩的转型:山东筹赈会的推动(1927-1928) ........................... - 39 第一节、民族情绪下的跨帮凝聚:山东筹赈会中的怡和轩 ...................... - 39 一、山东惨祸筹赈会的成立与发展 ...................................................... - 39 二、筹赈会对怡和轩的推动 ................................................................. - 46 三、怡和轩同国民政府及英国殖民政府的关系................................... - 51 第二节、山东筹赈会的余波:中华会馆的筹建及福建会馆的改组 .......... - 57 一、中华会馆筹建的失败 ..................................................................... - 57 二、福建会馆的成功改组 ..................................................................... - 60 小结 .............................................................................................................. - 62 第四章、左右徘徊的怡和轩:帮权政治与国家影响的拉扯(1929-1945) .... - 65 -

II


第一节、山东筹赈会后怡和轩的社会角色 ................................................. - 66 一、怡和轩同中国政府的关系 ............................................................. - 66 二、殖民政府对华社民族情绪的警惕 .................................................. - 70 第二节、相互推动:怡和轩与福建会馆 ..................................................... - 75 一、作为福建会馆办事处的怡和轩 ...................................................... - 75 二、怡和轩对福建会馆会务拓展的推动 .............................................. - 78 第三节、民族运动的高潮:从星华筹赈会到南侨总会 .............................. - 81 一、星华筹赈会中的怡和轩:国家认同和帮派认同的结合(1937-1938)- 81 二、南侨总会的建立与怡和轩的南洋影响 .......................................... - 86 小结 .............................................................................................................. - 92 第五章、回归本土:政治环境变迁下的功能转型(1945 至今) .................... - 97 第一节、战后的陈嘉庚与怡和轩(1945-1949) ........................................ - 97 一、怡和轩的战后复原 ......................................................................... - 97 二、怡和轩的左倾与英国殖民政府的态度 ........................................ - 100 第二节、回归本土:建国前的功能转型(1949-1959) .......................... - 104 一、战后陈六使的认同转向与怡和轩的转型 .................................... - 104 二、中华总商会与怡和轩 ................................................................... - 106 第三节、90 年代后的怡和轩:“聚侨贤于一炉,寓娱乐于公益” ............ - 109 小结 .............................................................................................................- 111 第六章、结语:社会政治环境对于社团的塑造力 ...........................................- 114 一、帮权政治下的跨帮俱乐部 ............................................................- 114 二、中国政府的影响力:战前最重要的外在联系 ..............................- 116 三、当地政府的态度:社团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 118 参考文献: ........................................................................................................ - 121 -

III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s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the so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Pang,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from both the local and Chinese governments,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a local Chinese Club,
Ee Hoe Hean Club, to analyze how the so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has influenced the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an association.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895, Ee Hoe Hean
has transformed from a typical entertainment venue into a nationalist movement center,
before changing back into a entertainment place a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evolved.
Throughout its developing proces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Pang was the key that
determined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its leade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s its significant pillar of support
before World War II, and the early post war period; the attitude and policie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owards the Chinese associations were always the basis of their
functioning.

Keywords:
1. Ee Hoe Hean Club
2. Tan Kah Kee

3. Hokkien Pang
4.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
5. So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6. State

IV


在国家与帮权之间:
社会政治空间下怡和轩俱乐部的功能转型

第一章、学术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引言
新 加 坡 位 于 马 来 半 岛 南 端 , 自 开 埠 10 0 多 年 来 , 已 由 一 个 荒 凉
的小渔村成功蜕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岛国。在百多年的沧桑历史中,
居 于 各 族 人 数 之 冠 的 华 人 在 其 中 扮 演 了 极 为 重 要 的 角 色 ,并 形 成 了
成 熟 而 复 杂 的 华 人 社 会 。海 外 华 人 社 会 结 构 的 最 基 本 特 色 是 以 “帮 ”
为 基 础 ,即 持 同 一 种 方 言 的 群 体 ,通 过 建 立 不 同 的 社 会 组 织 凝 聚 在
一 起 , 1而 这 些 组 织 的 成 立 , 即 是 华 人 社 团 组 织 的 开 端 。
随着新加坡华人移民的迅速增加,其需求也愈来愈多元化。这
推动着华人社团的不断发展,在以地缘为基础而创立的社团之外,
血 缘 、业 缘 ,甚 至 休 闲 娱 乐 、文 化 教 育 、宗 教 慈 善 类 的 社 团 亦 相 继
出 现 ,发 挥 着 不 同 的 作 用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在 1 9 世 纪 末 2 0 世 纪 初 ,
一 种 突 破 方 言 群 与 狭 隘 地 方 意 识 束 缚 的 跨 帮 性 社 会 组 织 ,在 现 实 的
客 观 需 求 下 出 现 ,以 促 进 整 个 华 人 社 群 的 交 流 与 整 合 。然 而 众 所 周
知 ,即 使 是 在 对 跨 帮 组 织 的 强 烈 呼 吁 下 ,帮 权 的 力 量 在 非 常 长 的 一
段时间内依然是构成华人社会主要特色和影响的来源。与此同时,
1


崔 贵 强 《 新 加 坡 华 人 : 从 开 埠 到 建 国 》( 新 加 坡 : 新 加 坡 宗 乡 会 馆 联 合 总 会 , 1 9 9 4
年 )。

-1-


身 处 异 乡 的 华 人 ,他 们 所 面 对 的 不 仅 是 居 住 国 政 府 各 项 政 策 的 管 理
和 控 制 ,亦 受 到 中 国 局 势 以 及 中 国 政 府 的 影 响 ,尤 其 在 辛 亥 革 命 之
后 到 20 世 纪 中 叶 。 由 此 可 见 华 人 社 团 组 织 所 处 局 势 的 复 杂 性 。 那
么 ,在 三 股 力 量 的 角 力 中 ,华 人 社 团 , 尤 其 是 跨 帮 性 的 组 织 受 到 怎
样的影响?在什么样的环境变化下做出何种策略性的选择?而到
了 战 后 随 着 中 国 影 响 的 减 弱 以 及 新 加 坡 新 民 族 国 家 的 建 立 ,华 人 社
团又是如何在变迁的政治环境中进行自身的功能定位?
为 了 回 答 以 上 问 题 , 本 文 以 一 个 跨 帮 性 团 体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为 核 心 ,通 过 梳 理 该 俱 乐 部 在 新 加 坡 百 余 年 的 历 史 ,以 探 讨 政 治 环
境 因 素 如 何 影 响 社 团 的 功 能 取 向 ,而 通 过 研 究 社 团 功 能 的 纵 向 历 史
变 化 ,以 展 现 其 功 能 变 化 如 何 反 映 或 体 现 新 加 坡 华 人 社 会 发 展 多 层
次的历史面貌。
第一节、新马华人社团研究与帮权、国家的概念
一、新马华人社团研究
关于华人社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尤其
是 对 新 加 坡 及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团 的 研 究 ,经 学 者 长 期 经 营 ,成 果 尤
为丰硕,大致可归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以早期人类学家为主的对于华人社团以及华人社会的关
注 ,其 研 究 方 法 以 进 行 人 类 学 的 田 野 调 查 为 主 。如 田 汝 康 对 沙 捞 越
华 人 社 会 的 调 查 , 弗 里 德 曼 ( M. Fr e ed ma n ) 从 中 国 传 统 家 族 的 角
度 对 新 加 坡 华 人 社 会 结 构 的 探 讨 , 以 及 Cr is s ma n 以 分 群 结 构 做 为
海 外 华 人 社 群 分 化 主 要 架 构 的 讨 论 。 2上 述 人 类 学 家 的 研 究 引 起 了
2


J u - K ‟ a n g Ti a n , T h e C h i n e s e o f S a r a w a k : A S t u d y o f S o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 L o n d o n : t h e
R e p l i c a P r o c e s s i n G r e a t B r i t a i n b y Lu n d H u m p h r i e s L o n d o n , 1 9 5 8 ; M a u r i c e F r e e d m a n ,

-1-


学 术 界 对 于 东 南 亚 华 人 社 会 结 构 及 社 团 组 织 的 重 视 ,一 些 台 湾 、东
南 亚 的 学 者 亦 深 受 其 影 响 , 包 括 李 亦 园 等 3。 但 是 他 们 均 有 一 个 共
同的特点即是这批学者实际上是将海外华人社会作为中国社会的
一个延伸,而并未从海外华人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关注。
其 次 是 8 0 年 代 后 ,以 王 赓 武 、颜 清 湟 、孔 飞 力( P hi l ip A. Ku hn )
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张将研究海外华人的视野置于海外华人所
处 的 国 家 背 景 下 进 行 研 究 。这 又 可 分 成 两 个 层 面 的 研 究 :一 是 在 华
人 社 会 的 历 史 架 构 中 解 读 华 人 社 团 ,对 华 人 社 团 在 整 个 社 会 历 史 中
的 位 置 予 以 整 体 性 的 把 握 。 如 王 赓 武 在 《 东 南 亚 与 华 人 》 4中 涉 及
海 外 华 人 社 会 的 分 离 现 象 时 ,探 讨 了 华 人 社 团 的 形 成 原 因 ,甚 至 是
社 团 内 部 的 分 层 标 准 等 ; 颜 清 湟 的 《 新 马 华 人 社 会 史 》 5在 对 华 人
社 会 的 形 成 进 行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分 别 探 讨 方 言 组 织 、宗 亲 组 织 的 形
成 、结 构 、职 能 以 及 领 导 层 ,并 深 入 分 析 了 新 马 华 人 秘 密 会 社 同 方
言 组 织 的 关 系 及 其 对 华 人 社 会 结 构 的 重 要 影 响 ,可 以 说 是 从 华 人 社
会内部结构解析新马社会(包括社团组织)的力作;孔飞力在
Ch i n e se A mo ng Ot h er s 6 中 将 海 外 华 人 团 体 的 形 成 置 于 海 外 移 民 适 应
不 同 地 域 生 态 环 境 的 大 背 景 下 ,分 析 了 不 同 的 华 人 团 体 根 据 现 实 需
求 呈 现 多 层 次 的 社 会 关 系 ,以 及 这 种 多 层 次 性 对 于 华 社 领 导 层 结 构
Li neag e Organi z at i on i n Sout h eas t er n Chi na, Lon don : At hl one Pr es s , 19 58 ;
“ I m m i g r a n t s a n d As s o c i a t i o n s : C h i n e s e i n 1 9 t h C e n t u r y S i n g a p o r e ” ,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i e s i n S o c i e t y a n d H i s t o r y , Vo l . 3 , Is s u e 0 1 , O c t . 1 9 6 0 , p p . 2 5 - 4 8 ; T h e Po l i t i c s o f
a n O l d S t a t e : a v i e w f r o m t h e C h i n e s e L i n e a g e , C a l i f o r n i a : S t a n f o r d U n i v. P r e s s , 1 9 7 9 ;
La w r e n c e W. C r i s s m a n , ' ' T h e S e g m e n t a r y S t r u c t u r e o f U r b a n O v e r s e a s C h i n e s e
C o m m u n i t i e s ' ' , M a n , N e w S e r i e s , Vo l . 2 , N o . 2 , J u n . 1 9 6 7 , p p . 1 8 5 - 2 0 4 .

3
李 亦 园 〈 马 来 亚 华 人 社 会 的 社 团 组 织 与 领 袖 形 态 〉,“ 中 央 研 究 院 ” 民 族 学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2 0 卷 ,1 9 6 5 年 ;
《 一 个 移 植 的 市 镇 :马 来 亚 华 人 市 镇 生 活 的 调 查 研 究 》,( 台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民 族 学 研 究 所 , 1970 年 )。
4
王 赓 武 《 东 南 亚 与 华 人 》 (北 京 : 中 国 友 谊 出 版 公 司 , 1987 年 )。
5
[澳 ]颜 清 湟 《 新 马 华 人 社 会 史 》 (北 京 : 中 国 华 侨 出 版 公 司 , 1 991 年 10 月 版 )。
6
P h i l i p A. K u h n , C h i n e s e a m o n g o t h e r s : e m i g r a t i o n i n m o d e r n t i m e s , La n h a m :
R o w m a n & Li t t l e f i e l d P u b l i s h e r s P r e s s , 2 0 0 8 .

-2-


的 影 响 和 对 跨 帮 性 团 体 出 现 的 推 动 。二 是 以 华 侨 社 团 本 身 为 主 要 研
究 对 象 ,以 社 团 的 分 类 、组 织 运 作 机 制 、社 会 功 能 、历 史 变 迁 等 为
讨 论 核 心 ,对 社 团 进 行 横 向 和 纵 向 的 解 析 。这 一 类 中 国 学 者 的 研 究
著 述 不 少 ,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李 明 欢 的 《 当 代 海 外 华 人 社 团 研 究 》 7,
该 书 是 一 部 全 面 系 统 研 究 海 外 华 人 社 团 的 重 要 著 作 ,亦 包 括 新 马 社
团 的 研 究 。她 从 社 团 的 发 展 脉 络 、社 会 环 境 、组 织 形 态 、经 济 机 制 、
社会功能等对海外华人社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考察,
并 对 社 团 的 未 来 发 展 进 行 了 展 望 。石 沧 金 的《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团 研
究 》 8是 研 究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团 的 专 书 , 亦 从 社 团 的 发 展 史 、 组 织
机 构 、与 华 人 社 会 的 关 系 等 方 面 进 行 展 开 ,以 期 对 整 个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团 的 状 况 进 行 系 统 而 全 面 的 呈 现 。无 疑 ,此 类 研 究 对 于 宏 观 把
握 社 团 的 基 本 状 况 、未 来 的 趋 势 走 向 有 着 重 要 的 意 义 ,但 其 局 限 性
亦 非 常 明 显 。社 团 的 研 究 被 纳 入 极 为 相 似 的 研 究 框 架 中 ,难 有 突 破 。
而 新 马 的 学 者 虽 未 限 于 模 式 性 的 研 究 框 架 ,但 是 总 体 而 言 分 析 力 度

仍 不 尽 人 意 ,如 吴 华 和 区 柏 如 长 期 对 于 会 馆 的 研 究 偏 重 于 对 资 料 的
整理,而少于分析。9
最后是近二十年来随着跨域研究以及学科交叉的日益兴起,学
者 们 开 始 由 社 团 某 一 方 面 的 特 色 为 主 ,将 社 团 研 究 与 其 他 相 关 问 题
结 合 ,使 社 团 研 究 往 往 被 作 为 一 种 分 析 视 角 或 切 入 点 ,以 利 于 对 社
会结构深层次的解析,而研究的学者亦不局限于历史学和人类学,
还 包 括 经济 学 、政治 学 、民族 学 、宗 教 学、心 理 学 等。所 涉 及 的相
7

李 明 欢 《 当 代 海 外 华 人 社 团 研 究 》 (厦 门 : 厦 门 大 学 出 版 社 , 1995 年 )。
石 沧 金 《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团 研 究 》 (北 京 : 中 国 华 侨 出 版 社 , 2005 年 6 月 )。
9
吴 华《 新 加 坡 华 族 会 馆 志 》( 新 加 坡 :南 洋 学 会 ,1 9 7 5 年 ) ;
《柔佛新山华族会馆志》
( 新 加 坡 : 东 南 亚 研 究 所 , 1 9 7 7 年 ) ;《 马 来 西 亚 华 族 会 馆 志 》 ( 新 加 坡 : 东 南 亚 研 究
所 ,1980 年 11 月 )。区 柏 如《 新 加 坡 的 宗 乡 会 馆 》 (新 加 坡 :莱 佛 士 书 社 , 1999 年 )。
8

-3-


关 问 题 试 列 其 要 :一 是 与 跨 国 网 络 概 念 的 结 合 ,将 华 侨 团 体 跨 域( 主
要 与 祖 籍 地 之 间 )的 互 动 作 为 关 注 重 点 ,涉 及 到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层 面 的 探 讨 10; 二 是 将 华 人 社 团 某 一 方 面 的 社 会 功 能 深 入 拓 展 , 结
合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探讨华人社团的政治参与、
对 推 动 社 会 教 育 、 社 会 公 益 的 贡 献 等 11; 三 是 注 重 微 观 研 究 , 以 某
个 或 某 类 社 团 为 核 心 , 所 涉 及 领 域 、 方 法 、 角 度 呈 现 多 样 化 。 12不
过 尽 管 微 观 研 究 丰 富 了 社 团 研 究 的 不 同 可 能 ,但 学 者 们 所 关 注 的 社
团 以 及 社 团 问 题 仍 颇 为 有 限 ,主 要 以 地 缘 类 与 宗 亲 类 社 团 为 主 ,其
他 类 的 社 团 少 有 涉 及 , 13而 将 社 团 置 于 不 同 时 期 社 会 的 整 体 政 治 脉

10

最 初 多 关 注 商 业 团 体 经 济 网 络 的 构 成 ,尤 其 是 同 祖 籍 地 间 建 立 的 经 济 联 系 , 随 着
宗族和民间宗教研究的兴起,对宗亲社团的关注不断提升,成为了社团研究的一大
新特色,亦涉及到跨国网络的部分,但较前者而言更侧重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联系
性 。 如 S o n g P i n g , “ T h e Z h e n g C o m m u n i t i e s a n d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a Tr a n s n a t i o n a l
Li n e a g e ” , J o u r n a l o f O v e r s e a s C h i n e s e , Vo l . 4 , N o 2 , N o v. 2 0 0 8 , p p . 1 8 3 - 2 0 2 ; C h e e
B e n g Ta n , “ T h e S h i s h a n Ye P e o p l e i n M a l a y s i a a n d t h e An c e s t r a l H o m e l a n d i n C h i n a , ”
i n C h e e B e n g Ta n , C h i n e s e Tr a n s n a t i o n a l N e t wo r k s , L o n d o n : R o u t l e d g e , 2 0 0 7 ,
pp.73-91.
11
刘 宏 《 新 加 坡 华 人 社 团 与 教 育 : 变 迁 中 的 互 动 关 系 ( 1 9 4 5 - 1 9 5 4 )》 ( 台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亚 太 区 域 研 究 专 题 中 心 , 第 60 种 , 2003 年 ); 李 志 贤 、 李 秀 萍 〈 新 加 坡 潮 人
社 团 及 其 教 育 事 业 — — 历 史 的 回 顾 〉, 载 于 李 志 贤 编 《 海 外 潮 人 的 移 民 经 验 》 ( 新 加
坡 : 八 方 文 化 企 业 公 司 , 2003 年 ); 李 志 贤 〈 新 加 坡 潮 人 教 育 事 业 与 政 治 环 境 的 互
动 — — 潮 人 学 校 转 型 的 观 察 〉,《 汕 头 大 学 学 报 》, 2 0 0 4 年 第 3 期 ; 石 沧 金 〈 二 战 后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团 的 政 治 参 与 〉,《 世 界 民 族 》, 2 0 0 4 年 , 第 4 期 ; 石 沧 金 〈 试 析 二
战 后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团 与 华 文 教 育 发 展 的 关 系 〉,《 南 洋 问 题 研 究 》, 2 0 0 5 年 4 月 ;
黄 玲 毅 、丁 丽 兴〈 后 苏 哈 托 时 代 福 建 籍 华 人 社 团 与 印 度 尼 西 亚 多 元 社 会 的 构 建 〉,
《东
南 亚 纵 横 》, 2 0 1 2 年 5 月 。
12
例如对 宗亲社 团的 研究 :曾玲 、庄 英章《新 加 坡华人 的祖先 崇拜与 宗乡 社群的 整
合 : 以 战 后 三 十 年 广 惠 肇 碧 山 亭 为 例 》 (台 北 : 唐 山 出 版 社 , 2000 年 ); 对 于 中 华 总
商 会 的 研 究 :刘 宏《 战 后 新 加 坡 华 人 社 会 的 嬗 变 :本 土 情 怀 、区 域 网 络 、全 球 视 野 》
( 厦 门 : 厦 门 大 学 出 版 社 , 2 0 0 3 年 ); S i k k o Vi s s c h e r, T h e B u s i n e s s o f Po l i t i c s a n d
Et hni ci t y: a Hi st ory of t he Si n gapore Chi n es e Cha mb er of Co mm erc e & In dust ry ,
Si n gap or e : N US pr es s , 2007 ; 叶 家 豪 《 商 政 角 色 的 延 续 与 断 裂 : 时 代 变 局 下 的 新 加
坡 中 华 总 商 会 ( 1 9 4 5 - 1 9 6 5 )》, 台 湾 国 立 暨 南 国 际 大 学 历 史 研 究 所 , 硕 士 论 文 , 2 0 0 8
年 8 月 。对 私 会 党 的 研 究 :郑 文 辉《 新 加 坡 的 私 会 党 》

( 新 加 坡 :新 文 化 机 构 出 版 社 ,
1 9 8 1 年 4 月 ); 麦 留 芳 著 , 张 清 江 译 《 星 马 华 人 私 会 党 的 研 究 》( 台 北 : 正 中 书 局 ,
民 国 7 4 年 出 版 ); I r e n e Li m , S e c r e t S o c i e t i e s i n S i n g a p o r e : F e a t u r i n g t h e Wi l l i a m
St i r l i ng Col l ect i on , Si n ga p or e :Si n gap or e Hi s t or y M us eum, 1999 .
13
目前见到的仅有对于同德书报社的研究,以及对一些宗教团体的研究。黄贤强:
〈 同 德 书 报 社 与 孙 中 山 精 神 在 新 加 坡 的 传 承 〉, 载 于 黄 贤 强 《 跨 域 史 学 : 近 代 中 国 与
南 洋 华 人 研 究 的 新 视 野 》( 厦 门 : 厦 门 大 学 出 版 社 , 2 0 0 8 年 1 1 月 ); Ta n C h e e - B e n g ,
Th e D ev el op m ent and di st ri but i o n of D eji ao Ass oc i at i ons i n Mal aysi a and Si ngapore:
A S t u d y o n a C h i n e s e R e l i g i o u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S i n g a p o r e :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u t h e a s t As i a n
S t u d i e s , 1 9 8 5 ; Le e C h e e H i a n g , " C h a r i t y, R i t u a l a n d B u s i n e s s N e t w o r k o f Te o c h e w

-4-


络来进行探讨的,更是少之又少。
众所周知,社会环境是决定侨团功能取向最重要的因素,海外
华 人 社 团 蕴 育 于 以 帮 权 为 基 础 的 基 本 社 会 形 态 下 ,而 它 们 的 国 家 认
同又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殖民政府与祖籍地政府或是中国政
府 的 拉 扯 之 中 。以 往 学 界 对 于 战 前 侨 团 的 分 析 ,多 强 调 华 社 帮 群 之
间 的 关 系 与 互 动 ,较 少 关 注 社 会 环 境 中 各 因 素 ,尤 其 是 殖 民 政 府 对
社 团 的 影 响 以 及 其 与 社 团 的 互 动 ,而 对 华 人 社 团 同 中 国 的 联 系 又 多
聚 焦 于 侨 团 对 于 中 国 的 经 济 贡 献 上 ,政 治 层 面 的 很 少 涉 及 ;至 于 对
战 后 海 外 社 团 的 关 注 ,学 界 对 政 治 层 面 的 关 注 则 多 着 墨 于 华 人 认 同
的 转 向 问 题 ,而 对 政 府 政 策 影 响 、社 团 应 对 策 略 等 较 少 提 及 。这 显
然 不 能 全 面 呈 现 华 侨 社 团 于 社 会 政 治 环 境 中 的 完 整 境 况 。因 此 ,本
文 基 于 上 述 考 量 ,试 以 一 个 曾 经 在 新 加 坡 华 社 发 挥 过 重 要 作 用 的 跨
帮俱乐部为研究核心,探讨在不断变迁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帮权、
中 国 政 府 、殖 民 政 府 以 及 新 加 坡 建 国 后 成 立 的 新 政 府 是 如 何 对 一 个
普通的俱乐部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的,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二 、 “帮 权 ”的 概 念
谈 及 “帮 权 ” 一 词 , 实 为 “帮 ” 的 衍 生 词 。 所 谓 “帮 ” , 据 《 辞 海 》
中 的 释 义 共 有 六 种 14, 其 中 第 三 个 和 第 五 个 的 意 思 同 东 南 亚 华 人 社
会 中 存 在 的 “帮 ” 的 概 念 相 近 。第 三 种 释 义 表 明 一 定 数 量 的 群 体 才 能
称 之 为 帮 ,但 是 无 论 是 伙 还 是 群 都 缺 少 目 的 性 。而 帮 会 虽 指 因 为 某
种共性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但特指旧中国的民间秘密团体组

C h a r i t y H a l l s i n S i n g a p o r e " , I n A s i a n C u l t u r e , Vo l . 3 3 , 6 , J u n . 2 0 0 9 , p p . 3 7 - 5 5 .
14
“ 帮 ” 的 六 个 释 义 : 1、 帮 助 ; 2、 中 空 物 体 旁 边 的 部 分 ; 3、 伙 、 群 ; 4、 同 伙 或
同 行 ; 5 、 帮 会 ; 6 、 拦 住 、 挟 持 。 夏 征 农 、 陈 至 立 主 编 《 辞 海 》( 上 海 : 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 , 2 0 0 9 年 8 月 版 )。

-5-


织,附有一定的贬义,通常与违背主流意识、落后联系在一起。
早 在 2 0 世 纪 3 0 年 代 ,陈 达 在 对 海 外 华 人 进 行 调 查 研 究 的 时 候
就 注 意 到 海 外 华 人 的 社 会 存 在 同 乡 不 仅 聚 居 一 处 ,而 且 往 往 会 加 入
同 行 的 情 况 。 15颜 清 湟 在 研 究 新 马 早 期 移 民 社 会 的 过 程 中 认 为 持 不
同 方 言 的 移 民 ,由 于 社 会 习 俗 与 从 事 行 业 的 不 同 ,相 互 之 间 存 在 偏
见 ,他 们 带 着 强 烈 的 地 方 观 念 到 达 新 马 时 ,为 了 安 全 、娱 乐 和 互 助
起 见 ,操 同 一 方 言 者 就 很 自 然 的 聚 集 在 一 起 ,这 也 就 构 成 了 早 期 方
言 组 织 创 立 的 基 本 条 件 。 16麦 留 芳 进 而 将 这 种 现 象 进 一 步 拓 展 , 以
“方 言 群 ” 的 概 念 予 以 概 括 。他 认 为 方 言 群 应 以 方 言 认 同 为 基 础 ,涉
及 的 对 象 不 一 定 是 一 个 具 体 的 组 织 ,如 会 馆 ,重 点 在 于 这 一 群 人 享
有 相 同 的 意 识 。 1 7 事 实 上 这 种 所 谓 的 “方 言 群 ” 同 “帮 ” 的 概 念 极 为 相
似。
陈 育 菘 可 以 说 是 第 一 个 对 “ 帮 ” 或“ 帮 权 ”的 概 念 进 行 阐 释 的
学 者 , 他 认 为 “帮 是 东 南 亚 华 人 社 会 结 构 的 特 征 , 是 由 于 移 民 群 中

说 不 同 方 言 而 造 成 隔 阂 的 格 局 下 所 形 成 的 ”, 在 新 、 马 地 区 表 现 突
出 。 1 8 随 后 ,杨 进 发 将 “帮 ” 定 义 为 “一 个 集 团 、一 个 群 体 、或 一 个 亚
社 会 ”, 包 括 三 个 主 要 的 内 容 形 式 , 一 是 一 个 方 言 群 的 代 称 , 用 以
指 代 持 同 一 方 言 的 移 民 ;二 是 一 个 地 缘 性 的 群 体 ,用 以 归 纳 地 域 有
别 但 却 方 言 类 似 的 移 民 ;三 则 可 视 为 一 个 行 业 或 职 业 群 体 ,这 是 因
为 持 同 一 方 言 群 者 通 常 会 从 事 同 一 行 业 。1 9 而 林 孝 胜 认 为 ,所 谓 “帮 ”
15

陈 达 《 南 洋 华 侨 与 闽 粤 社 会 》( 长 沙 : 商 务 印 书 馆 , 1 9 3 8 年 ), 第 5 1 - 5 2 页 。
Ye n C h i n g H w a n g , T h e O v e r s e a s C h i n e s e a n d t h e 1 9 11 R e v o l u t i o n , L o n d o n : 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1 9 7 6 ; 颜 清 湟 :《 新 马 华 人 社 会 史 》, 第 3 3 - 3 5 页 。
17
麦 留 芳 《 方 言 群 认 同 》( 台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 1 9 8 5 年 ), 第 1 5 - 1 6 页 。
18
陈 育 菘 、 陈 荆 和 《 新 加 坡 华 文 碑 铭 集 录 》(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 1 9 7 0 年 ), 第
15 页 。
19
C . F. Yo n g , “ P a n g , P a n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n d Le a d e r s h i p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C o m m u n i t y o f
16

-6-


是 一 个 方 言 社 群 , 带 有 着 浓 厚 地 缘 性 、 业 缘 性 与 部 分 血 缘 性 。 20在
上 述 定 义 中 , 陈 育 菘 的 解 释 强 调 隔 阂 ,即 帮 形 成 的 原 因 ,杨 进 发 的
说 法 可 以 用 以 指 称 组 成 条 件 各 异 的 组 织 ,但 基 本 原 则 仍 是 方 言 ,而
林 孝 胜 的 观 点 则 在 强 调 方 言 的 基 础 上 辅 以 地 缘 、业 缘 甚 至 血 缘 的 内
涵 。不 过 事 实 上 ,三 种 解 释 都 极 为 相 似 ,方 言 群 是 构 成 帮 的 最 主 要
最基本的条件。
而 “帮 权 ” 一 词 作 为 “帮 ” 的 衍 生 词 , 则 有 着 更 为 具 体 的 含 义 。 陈

育 菘 在《 新 加 坡 华 文 碑 铭 集 录 》中 提 出 ,由 于 帮 是 一 种 方 言 的 社 群 ,
因 此 其 在 强 化 地 缘 关 系 的 同 时 又 冲 破 地 缘 的 限 制 :一 方 面 一 些 地 缘
组 织 为 了 占 有 利 益 而 加 紧 结 合 ,高 度 发 展 地 缘 性 作 用 ,因 而 产 生 排
外 的 意 识 ,造 成 了 帮 权 的 威 望 ;另 一 方 面 ,一 些 较 小 的 不 同 地 域 的
社 群 为 了 适 应 环 境 ,组 成 一 股 力 量 ,不 得 不 相 互 结 合 ,这 样 就 冲 破
了 地 缘 的 束 缚 。 2 1 可 见 , “帮 权 ” 是 “帮 ” 强 调 排 外 性 下 形 成 的 权 威 。
林 孝 胜 是 大 量 使 用 “帮 权 ” 一 词 的 学 者 , 他 将 “帮 权 ” 与 “政 治 ”相 结
合 , 用 以 表 示 帮 内 帮 外 集 团 间 的 活 动 和 联 系 , 强 调 竞 争 与 角 力 。 22
因 而 不 同 于 “帮 ” 用 以 指 持 同 一 方 言 的 群 体 , “帮 权 ”则 更 突 出 这 一 群
人 所 具 有 的 特 定 势 力 。由 此 , “帮 权 ” 实 际 上 是 相 对 于 不 同 帮 群 之 间
存在角力竞争的关系而言的。
诚 如 上 文 ,对 于 帮 权 的 问 题 学 界 关 注 已 久 ,而 近 些 年 来 尤 以 对
槟 城 华 人 社 会 中 的 帮 权 问 题 关 注 最 多 ,如 陈 剑 虹 以 金 石 资 料 和 官 方

S i n g a p o r e d u r i n g t h e 1 9 3 0 s ” ,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S o u t h S e a s S o c i e t y, Vo l . 3 2 , P a r t s 1 & 2 ,
1977, pp.32 -34.
20
林孝胜:
〈 十 九 世 纪 星 华 社 会 的 帮 权 政 治 〉, 载 于 林 孝 胜 《 石 叻 古 迹 》( 新 加 坡 : 南
洋 学 会 出 版 , 1 9 7 5 年 ), 第 4 页 。
21
陈 育 菘 、 陈 荆 和 《 新 加 坡 华 文 碑 铭 集 录 》, 第 1 5 页 。
22
林 孝 胜 :〈 十 九 世 纪 星 华 社 会 的 帮 权 政 治 〉, 载 于 《 石 叻 古 迹 》, 第 5 页 。

-7-


档 案 为 基 础 对 槟 榔 屿 潮 人 的 帮 权 结 构 与 政 治 的 讨 论 ,黄 贤 强 以 客 籍
领 事 梁 碧 如 为 切 入 点 对 槟 城 帮 权 政 治 变 化 的 关 注 23。 在 新 马 的 华 人

社 会 中 ,地 缘 性 的 组 织 ,如 会 馆 可 以 说 是 帮 利 益 的 最 重 要 代 表 ,亦
是 体 现 帮 权 政 治 最 主 要 的 场 所 。但 这 些 地 缘 性 的 组 织 却 往 往 仅 表 达
一 帮 的 利 益 ,其 内 部 的 角 力 也 都 是 同 一 帮 之 间 的 竞 争 。 因 此 ,关 于
跨 帮 组 织 中 的 帮 权 似 乎 有 着 更 多 的 探 讨 空 间 ,吴 云 龙 由 其 博 士 论 文
改 写 出 版 的 《 遭 遇 帮 群 : 槟 城 华 人 社 会 的 跨 帮 组 织 研 究 》 24即 是 一
个 很 好 的 范 本 。该 书 以 槟 城 两 个 跨 帮 组 织 平 章 会 馆 与 中 华 总 商 会 为
研 究 对 象 ,探 讨 槟 城 华 社 中 闽 帮 广 帮 两 大 帮 在 跨 帮 团 体 中 的 竞 争 与
互 动 ,认 识 到 槟 城 华 人 社 会 帮 权 问 题 的 特 殊 性 和 复 杂 性 ,并 提 出 报
章 史 料 对 于 理 解 分 析 帮 际 关 系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材 料 。就 此 ,本 文 亦 将
研 究 的 对 象 设 定 为 一 个 跨 帮 的 团 体 ,希 能 观 察 到 帮 群 内 部 以 及 不 同
帮群之间的互动与关系。
三 、 “国 家 ”概 念 的 引 入 与 问 题 意 识
长久以来,学界对南洋华人的关注虽然视角和方法多样,但是
对 政 治 层 面 的 关 注 较 为 有 限 ,对 于 社 团 所 处 的 社 会 政 治 环 境 的 研 究
多 关 注 帮 权 政 治 在 华 人 社 会 中 起 到 的 作 用 ,使 得 对 侨 团 的 研 究 中 呈
现 一 种 “国 家 ” 对 侨 团 的 影 响 缺 失 的 境 况 。这 可 能 受 三 方 面 因 素 的 影
响 。一 是 ,就 海 外 华 人 同 居 住 国 之 间 的 关 系 而 言 ,身 居 异 域 的 海 外
华 人 团 体 受 居 住 地 政 府 的 限 制 ,很 难 实 现 在 政 治 领 域 的 诉 求 ,这 是

23

陈 剑 虹〈 从 金 石 碑 文 与 官 方 档 案 管 窥 1 9 世 纪 槟 榔 屿 潮 人 的 帮 权 结 构 与 政 治 〉,
《南
洋 学 报 》, 2 0 0 8 年 1 0 月 , 第 1 - 1 3 页 ; 黄 贤 强 〈 客 籍 领 事 梁 碧 如 与 槟 城 华 人 社 会 的
帮 权 政 治 〉,载 于 徐 光 正 主 编《 第 四 届 国 际 客 家 学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历 史 与 社 会 经 》
(台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民 族 学 研 究 所 , 2 0 0 0 年 1 2 月 )。
24
吴 龙 云 《 遭 遇 帮 群 : 槟 城 华 人 社 会 的 跨 帮 组 织 研 究 》( 新 加 坡 :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 八 方 文 化 联 合 出 版 , 2 0 0 9 年 7 月 )。


-8-


学 者 较 少 关 注 该 类 问 题 的 关 键 ,亦 与 海 外 华 人 社 会 中 帮 权 政 治 在 社
会 运 作 过 程 中 起 到 的 突 出 作 用 有 关 。但 不 容 否 认 的 是 ,海 外 华 人 团
体与居住国政府的关系以及居住国政府的政策直接影响着其社会
职 能 的 发 挥 、社 团 功 能 的 定 位 ,而 社 团 领 导 层 与 居 住 国 政 府 的 沟 通
与 互 动 也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二 是 论 及 海 外 华 人 同 中 国 政 府 的 关 系 ,限
于 资 料 分 布 的 零 散 性 和 收 集 的 困 难 ,学 界 关 注 的 内 容 多 集 中 于 华 侨
支 持 、参 与 辛 亥 革 命 、第 一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抗 日 战 争 、解 放
战 争 等 大 型 政 治 斗 争 上 ,而 讨 论 华 侨 同 中 国 政 府 的 关 系 的 著 述 则 多
关注与侨务政策层面的分析上,对于双方之间互动与影响涉之甚
少 。 2 5 最 后 , 由 于 海 外 华 侨 所 处 的 特 殊 环 境 , “国 家 ” 的 概 念 的 引 入
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那 么 这 里 所 用 的 “国 家 ” 究 竟 怎 样 的 ? 政 治 学 中 对 于 国 家 的 定 义
众 说 纷 纭 , 安 德 鲁 ·海 伍 德 ( And r ew H e ywo o d ) 根 据 组 织 视 角 的 取
向 归 纳 了 “国 家 ”( nat io n ) 的 五 个 关 键 特 征 : 国 家 是 至 高 无 上 的 ,
国 家 机 构 被 认 为 是 “公 共 的 ” ,国 家 的 活 动 暗 含 合 法 性 ,国 家 是 统 治
的 工 具 ,以 及 国 家 是 一 个 领 土 单 位 。基 于 此 ,他 将 国 家 和 政 府 进 行
比 较 ,认 为 国 家 的 范 围 更 广 泛 ,是 一 个 永 久 性 的 实 体 ,是 国 家 权 威
借 以 实 施 的 工 具 ,并 且 实 行 着 非 人 格 的 权 威 ,在 理 论 上 代 表 着 社 会

25

涉及华侨华人同中国政府的关系著述,具代表性的有李盈慧《华侨政策与海外民
族 主 义 ( 1 9 1 2 - 1 9 4 9 )》( 台 北 : 国 史 馆 , 1 9 9 7 年 5 月 ); 庄 国 土 《 华 侨 华 人 与 中 国 的
关 系 》( 广 州 : 广 东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 2 0 0 1 年 9 月 ) 等 。 但 该 类 著 述 的 重 点 放 诸 于
侨务政策的实施,缺少对华人同中国政府互动的探讨。亦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海外
华 人 同 中 国 地 方 政 府 之 间 的 互 动 , 如 目 前 仅 见 的 研 究 有 施 雪 琴 〈 20 世 纪 20、 30 年

代 菲 律 宾 闽 侨 救 乡 运 动 的 历 史 背 景 〉,《 南 洋 问 题 研 究 》, 1 9 9 5 年 第 2 期 ;〈 华 侨 与 侨
乡 政 治 : 2 0 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菲 律 宾 闽 侨 与 救 乡 运 动 研 究 〉,《 华 侨 华 人 历 史 研 究 》,
1999 年 第 2 期 ; 水 海 刚 〈 跨 国 联 系 与 侨 乡 政 治 : 20 世 纪 30、 40 年 代 南 洋 闽 侨 社 团
与 福 建 地 方 政 府 关 系 研 究 〉,《 南 洋 学 报 》, 2 0 0 7 年 1 2 月 。

-9-


的 永 久 利 益 。 26但 是 , 具 体 到 海 外 华 人 历 史 的 研 究 , 上 述 西 方 政 治
学 中 “国 家 ” ( nat io n ) 的 概 念 虽 具 有 一 定 的 借 鉴 意 义 , 却 似 乎 并 不
适合直接套用。
海 外 华 侨 华 人 所 面 对 的 “国 家 ” 具 有 一 定 的 特 殊 性 , 并 且 存 在 着
变 迁 。 清 朝 初 年 实 行 海 禁 , 将 海 外 移 民 视 为 “天 朝 弃 民 ” , 但 到 清 朝
末 年 ,清 政 府 逐 渐 意 识 到 海 外 华 人 的 重 要 性 ,逐 步 改 变 对 他 们 的 态
度 ,并 颁 布 “国 籍 法 ” ,确 认 只 要 有 中 国 血 统 的 均 被 视 为 “中 国 国 民 ”,
并 开 始 同 移 民 居 住 国 的 殖 民 政 府 争 夺 对 华 社 的 控 制 权 ,这 从 林 孝 胜
在《 新 加 坡 华 社 与 华 商 》中 所 描 述 的 清 领 事 与 英 国 官 员 的 纠 纷 中 可
见 一 斑 。 27到 了 民 国 成 立 , 清 政 府 时 期 推 行 的 依 据 血 缘 来 认 定 国 籍
的 政 策 得 到 了 进 一 步 的 宣 传 和 发 扬 ,并 且 延 续 清 朝 的 政 策 派 遣 驻 海
外 领 事 管 理 华 侨 事 宜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移 民 面 对 的 “国 家 ”权 威 的 影 响
力 则 来 自 于 中 国 和 殖 民 政 府 二 者 。但 是 到 了 战 后 ,随 着 东 南 亚 各 国
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新的民族国家逐个建立,华人认同发生转向,
加 之 5 0 年 代 新 中 国 “双 重 国 籍 法 ” 的 颁 布 , 将 华 人 同 中 国 的 联 系 彻
底 切 断 , 过 去 的 居 住 国 才 逐 渐 转 变 成 为 了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国 家 ” 。
由 上 可 见 , 在 海 外 华 人 历 史 推 进 的 过 程 中 , “国 家 ” 的 内 涵 在 不
同 的 时 期 是 不 一 样 的 。面 对 这 种 复 杂 性 ,或 许 可 从 “国 家 ” 一 词 的 不
同 英 文 翻 译 中 来 区 分 。英 语 中 ,国 家 的 概 念 可 以 用 nat io n 、co u nt r y、
st at e 等 来 表 示 ,nat io n 的 涵 义 正 如 上 文 西 方 政 治 学 中 的 概 念 ,强 调
明 显 的 民 族 国 家 的 整 体 性 和 不 可 侵 犯 性 ,战 后 所 建 立 的 民 族 国 家 更


26

[ 英 ] 安 德 鲁 · 海 伍 德 著 , 张 立 鹏 译 《 政 治 学 》( 北 京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 2 0 0 9
年 8 月 版 )。
27
林 孝 胜 〈 华 社 控 制 权 之 争 : 清 领 事 与 英 国 官 员 的 纠 纷 〉, 载 于 林 孝 胜 《 新 加 坡 华
社 与 华 商 》( 新 加 坡 : 新 加 坡 亚 洲 研 究 学 会 , 1 9 9 5 年 )。

- 10 -


接 近 于 这 一 层 面 的 释 义 ; co u nt r y 强 调 的 是 “国 家 ” 地 域 或 地 理 性 质
范 围 ; st at e 亦 是 一 个 政 治 概 念 , 但 比 nat io n 指 意 更 广 , 强 调 国 家
的 政 府 或 政 治 机 构 。 由 此 本 文 中 涉 及 的 “国 家 ” 取 st at e 一 意 , 强 调
历 史 的 变 迁 下 不 同 政 府 的 统 治 ,亦 同 华 人 的 政 治 认 同 相 联 系 ,归 纳
为不同时期政治实体借助公共权力实现成员共同利益和调节成员
间 关 系 的 组 织 、 规 则 和 制 度 的 总 称 。 28
在 笔 者 收 集 资 料 的 过 程 中 发 现 ,虽 然 帮 权 政 治 或 是 帮 际 关 系 是
华 人 社 会 的 主 要 特 色 ,但 随 着 时 代 的 变 迁 ,华 人 社 团 与 不 同 政 府 之
间 的 互 动 亦 呈 现 出 颇 为 丰 富 的 情 况 。在 战 前 ,一 方 面 居 住 国 政 府 通
过 一 些 政 策 、法 令 限 制 民 间 团 体 同 中 国 的 联 系 ,但 另 一 方 面 由 于 居
住国政府需要依靠这些团体协助其处理社会公共领域的各项事务,
亦 需 要 在 诸 多 方 面 得 到 这 些 团 体 的 支 持 ,因 此 在 一 定 的 限 度 内 ,对
于 这 些 团 体 的 行 为 采 取 默 许 的 态 度 。至 于 这 些 团 体 同 中 国 政 府 的 关
系 ,则 呈 现 历 时 性 的 变 化 。 在 清 朝 晚 期 随 着 鸦 片 战 争 的 爆 发 ,清 政
府 逐 渐 改 变 长 期 以 来 视 华 侨 为 弃 民 的 政 策 , 并 于 19 8 3 年 正 式 取 消
海 禁 ,对 保 护 海 外 华 工 和 华 侨 采 取 积 极 的 态 度 ,其 侨 务 政 策 的 重 心
放 在 吸 引 侨 资 上 。 29与 此 同 时 , 以 孙 中 山 领 导 的 革 命 党 亦 大 力 笼 络
华 侨 ,华 侨 成 为 其 高 度 依 赖 的 一 支 力 量 。 待 民 国 成 立 后 ,历 届 政 府
都 将 争 取 华 侨 在 政 治 与 经 济 方 面 的 支 持 作 为 一 项 重 要 的 工 作 ,在 这

种 政 策 态 度 下 ,中 国 政 府 同 华 侨 团 体 之 间 的 互 动 ,以 及 这 种 互 动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就 显 得 颇 为 重 要 。 而 战 后 , 尤 其 是 1 94 9 年 后 , 随 着 华
侨 逐 渐 在 地 化 以 及 同 中 国 政 府 联 系 的 切 断 ,社 团 的 功 能 仅 受 当 地 政
28

参 考 庞 金 友 《 现 代 西 方 国 家 与 社 会 关 系 理 论 》( 北 京 :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 2 0 0 6 年 1 1
月 ), 第 2 3 - 2 8 页 。
29
李 盈 慧 《 华 侨 政 策 与 海 外 民 族 主 义 ( 1 9 1 2 ~ 1 9 4 9 )》, 第 1 7 页 。

- 11 -


府 政 策 的 影 响 ,到 新 加 坡 新 民 族 国 家 建 立 后 ,新 政 府 更 以 强 势 的 姿
态,将殖民地时期殖民政府放权给社会团体管理的公共空间剥夺,
极 大 地 削 弱 社 团 发 挥 的 空 间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社 团 同 政 府 的 博 弈 酝 酿
着 社 团 的 功 能 转 型 。因 此 ,跳 出 单 纯 将 社 团 研 究 置 于 帮 权 社 会 的 分
析 架 构 下 ,将 其 置 于 更 完 整 的 政 治 空 间 中 ,把 社 团 同 居 住 国 当 地 政
府 的 互 动 ,同 中 国 的 互 动 以 及 二 战 后 这 两 种 互 动 的 变 迁 纳 入 到 分 析
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节、研究对象的设定与相关著述
一、研究对象及问题意识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于 1 89 5 年 正 式 注 册 成 立 , 迄 今 已 有 11 7 年 的 历
史 ,是 新 加 坡 历 史 上 悠 久 的 华 人 俱 乐 部 之 一 。该 俱 乐 部 会 员 均 为 新
加 坡 华 社 最 有 声 名 之 人 ,曾 在 新 加 坡 的 历 史 上 扮 演 过 重 要 角 色 。本
文 拟 以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作 为 研 究 主 体 ,系 有 如 下 几 方 面 的 考 量 。首 先 ,
虽 然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最 初 是 以 娱 乐 为 目 的 注 册 成 立 的 ,但 是 该 俱 乐 部
的 领 导 人 及 活 动 的 会 员 均 属 新 加 坡 社 会 最 有 影 响 力 的 华 商 ,这 就 使
得 该 俱 乐 部 在 为 会 员 提 供 休 闲 娱 乐 之 余 ,往 往 成 为 这 些 华 商 协 商 重
要 事 务 的 场 所 ,并 得 以 在 一 些 重 大 的 事 件 中 发 挥 重 要 作 用 ,从 而 超

越 其 本 身 的 职 能 。此 外 该 俱 乐 部 对 于 入 会 会 员 虽 有 严 格 的 要 求 ,但
并未有帮派的限制,因此该俱乐部的会员涵盖闽帮、潮帮、广帮、
琼 帮 、客 帮 各 帮 的 领 导 人 物 ,形 成 了 一 个 跨 帮 的 网 络 ,那 么 这 些 会
员之间的联系与竞争事实上即是新华社会领导层结构与帮权关系
的一个映射。
其 二 ,也 正 是 因 为 怡 和 轩 本 身 仅 是 一 个 俱 乐 部 ,同 中 华 总 商 会

- 12 -


以 及 其 他 地 缘 性 会 馆 不 同 的 是 ,其 并 未 有 一 个 明 确 的 框 架 或 章 程 束
缚 或 引 导 社 团 的 自 身 定 位 ,领 导 人 的 意 识 在 社 团 功 能 的 发 挥 上 起 着
较 大 的 作 用 。因 此 ,社 会 环 境 的 变 化 在 影 响 领 导 层 意 识 倾 向 的 同 时
对 俱 乐 部 也 产 生 了 不 小 的 影 响 ,从 而 更 为 生 动 的 呈 现 帮 权 、不 同 政
府 对 于 社 团 的 影 响 。将 其 与 同 是 跨 帮 社 团 、代 表 新 加 坡 华 社 总 机 关
的 中 华 总 商 会 进 行 简 单 的 比 较 或 许 更 容 易 说 明 问 题 。在 特 殊 历 史 时
期 ,内 因 外 因 的 作 用 下 ,怡 和 轩 超 越 了 本 有 的 娱 乐 功 能 ,在 社 会 政
治 领 域 发 挥 作 用 ,有 时 其 影 响 力 甚 至 可 同 中 华 总 商 会 相 提 并 论 ;但
是 作 为 一 个 跨 帮 的 俱 乐 部 ,与 同 样 是 跨 帮 性 社 团 的 中 华 总 商 会 不 同
的 是 ,怡 和 轩 并 未 有 章 程 平 衡 各 帮 势 力 在 会 内 的 比 例 ,而 事 实 上 怡
和轩虽包含各帮领袖和精英,但福建帮会员的数量却占有绝对优
势 ,这 使 得 其 功 能 的 发 挥 既 呈 现 出 跨 帮 的 视 野 ,又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受
到 福 建 帮 的 影 响 :在 同 中 国 相 关 的 重 要 性 政 治 事 件 下 其 跨 帮 的 特 质
突 出 ,但 事 件 过 后 ,其 往 往 又 深 受 “帮 ” 的 影 响 而 与 福 建 会 馆 密 切 联
系 在 一 起 。因 而 ,对 该 俱 乐 部 的 研 究 或 可 以 更 好 的 呈 现 帮 权 、政 府
对社团功能取向的影响。
最 后 ,怡 和 轩 10 0 多 年 发 展 的 时 期 ,正 是 新 加 坡 经 历 风 云 变 幻
最 重 要 几 个 阶 段 的 时 期 ,而 怡 和 轩 也 或 多 或 少 ,或 幕 前 或 幕 后 的 参
与到了这些事件中,例如早期会员对于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与支
持 、 1 92 8 年 组 织 发 起 山 东 筹 赈 会 、 19 2 9 年 组 织 发 起 新 加 坡 华 侨 国

际 禁 烟 会 代 表 咨 委 会 、 1 93 2 年 积 极 参 与 新 加 坡 华 侨 救 济 祖 国 难 民
筹 赈 会 、 19 36 年 参 与 购 机 寿 蒋 委 员 会 。 而 在 1 93 7 年 成 立 的 星 华 筹
赈会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南侨总会均以怡和轩为重要办事

- 13 -


处 。此 外 在 二 战 后 至 新 加 坡 自 治 前 后 这 段 时 间 ,领 导 华 社 的 中 华 总
商 会 的 历 届 会 长 及 董 事 大 部 分 是 怡 和 轩 的 重 要 成 员 ,因 此 许 多 事 件
的 讨 论 依 然 习 惯 于 在 怡 和 轩 进 行 , 可 以 说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是 “那 一 时
代 华 社 精 英 们 政 治 业 绩 和 新 加 坡 历 史 变 迁 的 见 证 ” 。3 0 因 此 ,对 该 俱
乐部的考察事实上对于梳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发展史亦不无裨益。
上 述 考 量 决 定 了 文 章 遵 循 的 三 个 线 索 ,即 怡 和 轩 领 导 层 及 会 员
间 关 系 的 动 态 变 迁 、新 加 坡 政 治 环 境 的 变 迁 、怡 和 轩 适 应 环 境 所 进
行 的 功 能 转 型 。而 基 于 这 样 的 了 解 之 上 ,我 们 不 禁 要 问 :为 什 么 一
个普通的俱乐部能够积极参与到华社的政治生活中并起到领导作
用?是什么因素在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历
史 的 纵 向 发 展 中 ,俱 乐 部 的 功 能 是 如 何 随 着 社 会 政 治 环 境 的 变 迁 发
生变化的?
二、怡和轩的相关研究与史料
关 于 怡 和 轩 的 历 史 ,已 引 起 不 少 学 者 的 关 注 。例 如 在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庆 祝 9 0 周 年 和 10 0 周 年 的 纪 念 特 刊 中 撰 写 的 文 章 , 包 括 林 孝
胜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史 略 》 31, 后 整 理 为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研 究 》 收 录
于 《 新 华 历 史 与 人 物 研 究 》 中 ; 还 有 曾 玲 的 载 于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1 00
周 年 纪 念 特 刊 中 的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发 展 史 》, 亦 整 理 扩 充 为 其 专 著
《 越 洋 再 建 家 园 : 新 加 坡 华 人 社 会 文 化 研 究 》 中 的 一 章 32, 该 文 梳
理 了 怡 和 轩 的 早 期 活 动 、 战 时 筹 赈 、 认 同 的 转 变 一 直 到 “寓 娱 乐 于
30

曾 玲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发 展 史 〉, 载 于 林 孝 胜 编 《 怡 和 轩 一 百 周 年 庆 典 特 刊 》( 新 加

坡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出 版 , 1 9 9 6 年 8 月 ), 第 1 5 1 页 。
31
林 孝 胜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史 略 〉, 载 于 黄 溢 华 编 《 怡 和 轩 九 十 周 年 纪 念 特 刊
( 1 8 9 5 - 1 9 8 5 )》( 新 加 坡 : 大 水 牛 出 版 机 构 , 1 9 8 5 年 ), 第 3 7 - 4 2 页 。
32
曾 玲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发 展 史 〉, 载 于 《 怡 和 轩 一 百 周 年 庆 典 特 刊 》, 第 1 3 5 - 1 5 4 页 ,
后 整 理 收 录 于 曾 玲《 越 洋 再 建 家 园 — — 新 加 坡 华 人 社 会 文 化 研 究 》
( 南 昌 :江 西 高 校
出 版 社 , 2 0 0 3 年 )。

- 14 -


公 益 ” 的 发 展 过 程 。这 些 研 究 利 于 从 整 体 了 解 、把 握 怡 和 轩 的 历 史 ,
但限于篇幅,相关的深入分析较有限。
此 外 ,一 些 学 者 从 特 定 时 期 或 事 件 ,探 讨 怡 和 轩 在 某 一 时 段 的
历 史 或 是 对 某 一 事 件 的 影 响 ,如 杨 进 发 两 篇 文 章《 翠 兰 亭 时 期 的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与 战 前 星 华 社 会 》 3 3 探 讨 早 期 以 及 战
前 怡 和 轩 的 基 本 状 况 ,叶 钟 玲 分 别 以 两 广 事 变 和 西 安 事 变 为 视 角 考
察 怡 和 轩 在 其 中 扮 演 的 角 色 34, 此 外 还 有 区 如 柏 的 《 怡 和 轩 与 南 洋
抗 战 救 亡 运 动 》 3 5 以 及 杨 安 尧 的 《 “怡 和 轩 ”今 昔 》 3 6 。
关 于 进 行 怡 和 轩 研 究 的 材 料 ,由 于 战 前 新 加 坡 华 人 社 团 组 织 的
原 始 资 料 大 多 都 被 焚 毁 于 日 本 南 进 期 间 ,尤 其 是 充 分 参 与 到 新 华 社
会 抗 日 活 动 中 的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其 战 前 会 内 的 会 议 记 录 等 文 献 荡 然
无存。不过幸好战前的华文报章乐于刊登社团的信息甚至会议记
录 ,因 此 华 文 报 章 上 ,对 怡 和 轩 参 与 一 些 重 要 事 件 的 报 道 以 及 在 怡
和 轩 召 开 的 一 些 重 要 会 议 的 纪 录 都 有 所 保 留 ,是 最 为 主 要 的 资 料 来
源。
关 于 怡 和 轩 的 报 道 最 多 且 最 为 详 细 的 是 19 23 年 9 月 6 日 由 陈
嘉 庚 创 办 的 《 南 洋 商 报 》。 在 同 年 陈 嘉 庚 继 任 为 怡 和 轩 总 理 , 不 过

《 南 洋 商 报 》上 关 于 怡 和 轩 的 报 道 却 是 同 陈 嘉 庚 参 与 到 社 会 活 动 的
程 度 直 接 相 关 的 , 尤 其 是 192 8 年 5 月 济 南 惨 案 爆 发 后 , 新 加 坡 华
33

[ 澳 ] 杨 进 发〈 翠 兰 亭 时 期 的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与 战 前 星 华 社 会 〉,载
于 杨 进 发 《 陈 嘉 庚 研 究 文 集 》( 新 加 坡 : 中 国 友 谊 出 版 公 司 出 版 , 1 9 8 8 年 8 月 ), 第
96-109 页 。
34
叶 钟 玲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与 两 广 事 变 〉、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与 西 安 事 变 〉, 载 于 《 怡 和 轩
一 百 周 年 庆 典 特 刊 》, 第 1 5 9 - 1 7 2 页 。 后 整 理 收 录 于 叶 钟 玲 《 陈 嘉 庚 与 南 洋 华 人 论 文
集 》( 吉 隆 坡 : 马 来 西 亚 陈 嘉 庚 基 金 工 委 会 , 2 0 1 3 年 1 月 )。
35
区 柏 如 〈 怡 和 轩 与 南 洋 抗 战 救 亡 运 动 〉,《 怡 和 轩 一 百 周 年 庆 典 特 刊 》, 第 1 7 3 - 1 7 9
页。
36
杨 安 尧 〈 怡 和 轩 “ 今 昔 ”〉,《 八 桂 侨 史 》, 1 9 9 3 年 第 4 期 , 第 5 7 - 5 8 页 。

- 15 -


社 的 民 族 情 绪 空 前 高 涨 ,并 组 织 成 立 了 山 东 惨 祸 筹 赈 会 ,怡 和 轩 被
设 为 筹 赈 会 的 办 事 处 ,自 此 便 成 为 新 闻 关 注 的 焦 点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虽 然 19 33 年 后 《 南 洋 商 报 》 进 行 改 组 , 脱 离 陈 嘉 庚 有 限 公 司 , 由
李 光 前 、 林 庆 年 、 李 玉 荣 等 人 承 办 , 注 册 为 有 限 公 司 37, 但 是 这 些
人 均 是 陈 嘉 庚 的 左 膀 右 臂 。因 此 关 于 一 些 事 件 的 评 论 或 报 道 可 能 会
存 在 一 定 的 倾 向 性 ,因 此 其 他 相 关 的 报 纸 也 需 作 为 参 考 和 补 充 。例
如 当 时 同 陈 嘉 庚 争 夺 华 社 领 导 权 的 胡 文 虎 于 19 29 年 所 创 办 的 《 星
洲 日 报 》, 以 及 作 为 国 民 党 喉 舌 的 《 国 民 日 报 》( 国 民 日 报 于 19 19

年 10 月 复 刊 , 并 改 名 为 《 新 国 民 日 报 》) 亦 可 进 行 比 较 。
此 外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分 别 于 90 周 年 、 10 0 周 年 庆 典 以 及 会 所 重
建 落 成 暨 113 周 年 庆 时 出 版 了 三 本 特 刊 3 8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历 史 资 料 。
其中还包括怡和轩俱乐部一些老会员和工作人员撰写的一些回忆
文 章 ,成 为 弥 补 史 料 不 足 的 重 要 参 考 材 料 ,为 了 解 和 研 究 怡 和 轩 俱
乐部的运作、社会功能等提供了资料来源。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本 文 主 要 采 用 个 案 研 究 的 方 法 ,以 怡 和 轩 为 主 要 核 心 进 行 展 开 。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这 里 所 提 及 的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事 实 上 包 含 几 个 层 面 的
考 察 。首 先 是 在 空 间 层 面 上 ,将 其 作 为 一 个 场 所 来 考 量 。这 之 中 包
括 对 以 怡 和 轩 为 场 所 举 行 的 各 项 事 宜 ,亦 涵 盖 其 他 团 体 或 组 织 借 用
其 为 场 所 举 行 的 活 动 ,从 而 探 讨 其 如 此 选 择 的 原 因 及 影 响 所 在 。其
次 是 作 为 一 个 组 织 实 体 的 作 用 。包 括 研 究 怡 和 轩 的 内 部 运 作 、组 织
37

崔 贵 强 《 新 加 坡 报 刊 与 报 人 》( 新 加 坡 : 海 天 文 化 企 业 私 人 有 限 公 司 , 1 9 9 3 年 ),
第 30 页 。
38
分 别 为 《 怡 和 轩 九 十 周 年 纪 念 特 刊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一 百 周 年 庆 典 特 刊 》; 周 兆
呈 编《 世 纪 传 承 :怡 和 轩 会 所 重 建 落 成 、1 1 3 周 年 纪 念 、陈 嘉 庚 基 金 先 贤 馆 开 幕 》
(新
加 坡 :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出 版 , 2 0 0 8 年 )。

- 16 -


章 程 、规 模 等 ,遵 循 社 团 研 究 的 基 本 框 架 。最 后 是 对 其 内 部 会 员 活
动 的 动 态 观 察 。因 为 无 论 是 将 怡 和 轩 视 为 一 个 场 所 或 是 一 个 组 织 实
体 ,都 是 静 态 的 观 察 ,但 是 俱 乐 部 作 为 一 个 团 体 组 织 ,其 会 员 是 最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新 马 华 人 社 团 的 一 个 基 本 特 色 是 ,一 个 团 体 存 在

着 不 同 的 关 系 联 系 ,这 也 使 得 领 导 者 存 在 着 交 叉 的 现 象 ,因 此 对 社
团给予的关注不应仅仅限于俱乐部本身,有时会存在着交错的现
象 ,这 是 同 新 华 社 会 领 导 层 存 在 的 多 重 身 份 密 切 相 关 的 。因 此 ,会
员所参与的活动以及关系网络等亦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本 文 关 注 的 时 间 跨 度 从 18 95 年 怡 和 轩 正 式 注 册 成 立 开 始 , 一
直 到 现 在 。 不 过 以 19 28 年 陈 嘉 庚 在 怡 和 轩 组 织 山 东 惨 祸 筹 赈 会 为
标 志 , 到 1 96 5 年 新 加 坡 建 国 后 新 的 社 团 法 令 颁 布 并 切 断 了 社 团 的
各 项 权 力 , 这 之 中 的 近 40 年 的 历 史 是 本 文 探 讨 关 注 的 重 点 。 这 是
因 为 1 92 8 年 之 前 的 材 料 难 以 收 集 , 而 且 早 期 的 怡 和 轩 同 新 加 坡 秘
密 会 党 有 联 系 ,而 其 重 要 会 员 积 极 支 持 革 命 派 的 举 动 也 不 被 英 国 殖
民 政 府 所 认 可 , 因 此 早 期 的 怡 和 轩 的 相 关 资 料 很 难 保 留 。 而 1 96 5
年 后 ,国 家 权 力 高 度 集 中 ,曾 经 存 在 于 国 家 和 社 会 之 间 的 公 共 空 间
被抽离,社团发挥社会职能的空间被极大地压缩,很难发挥作用。
由 此 本 文 的 结 构 安 排 如 下 。第 二 章 论 述 早 期 的 怡 和 轩 ,涵 盖 其
从 189 5 年 到 1 92 8 年 的 发 展 状 况 ,包 括 三 个 部 分 。第 一 部 分 从 怡 和
轩 创 立 开 始 ,谈 及 俱 乐 部 的 组 织 建 构 、章 程 、规 模 等 ;第 二 部 分 围
绕 早 期 领 导 人 林 推 迁 的 活 动 展 开 ,论 及 其 他 帮 群 的 人 物 加 入 到 怡 和
轩 的 原 因 、当 时 政 治 事 件 对 俱 乐 部 的 影 响 以 及 华 社 存 在 的 土 生 华 人
与 新 客 之 间 的 交 流 与 碰 撞 ;三 则 探 讨 陈 嘉 庚 早 期 对 怡 和 轩 的 改 革 和

- 17 -


领 导 。第 三 章 详 细 论 述 陈 嘉 庚 如 何 以 怡 和 轩 为 基 地 ,成 功 组 织 发 起
192 8 年 的 山 东 筹 赈 会 , 以 及 筹 赈 会 的 成 功 如 何 推 动 了 怡 和 轩 的 转
型 。这 一 事 件 不 但 标 志 着 怡 和 轩 功 能 转 型 的 成 功 ,而 且 不 论 从 社 会
影 响 力 还 是 号 召 力 来 讲 ,都 是 重 要 的 分 水 岭 。这 一 章 亦 梳 理 了 筹 赈
会 结 束 后 陈 嘉 庚 所 进 行 的 争 取 领 导 权 的 活 动 ,从 而 探 讨 筹 赈 会 后 陈
嘉庚最终仍然以怡和轩为其势力范围的原因。第四章观察的是从
192 9 年 到 1 94 1 年 的 怡 和 轩 。 在 这 十 几 年 中 , 可 以 说 怡 和 轩 以 相 当

积 极 的 态 度 参 与 到 新 华 社 会 的 各 项 活 动 中 ,但 是 在 不 同 的 时 间 背 景
下 ,该 社 团 的 功 能 定 位 时 而 受 国 家 指 向 的 引 导 ,时 而 受 帮 的 势 力 左
右 ,呈 现 出 摇 摆 不 定 的 状 态 ,从 中 可 窥 视 一 个 社 团 如 何 受 帮 、中 国
政 府 、英 国 政 府 三 个 因 素 的 影 响 。第 五 章 则 分 析 从 二 战 结 束 一 直 到
现在怡和轩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内,随着同中国联系的逐渐切断,
其 所 面 对 的 更 多 是 居 留 国 政 府 ,而 帮 权 政 治 也 逐 渐 被 越 来 越 强 势 的
政 府 所 取 代 ,怡 和 轩 逐 渐 淡 出 社 会 活 动 ,回 归 娱 乐 为 主 的 基 本 职 能 。
第 六 章 的 结 论 部 分 则 从 纵 向 分 别 就 帮 权 、中 国 政 府 、英 国 殖 民 政 府
对于怡和轩的影响做总结。
概 言 之 ,怡 和 轩 这 一 跨 帮 俱 乐 部 成 立 至 今 已 有 1 00 多 年 ,会 员
均为新加坡华社最有声名之人,且在战前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 文 以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为 研 究 对 象 ,以 俱 乐 部 领 导 层 所 形 成 的 动 态 空
间 为 线 索 ,试 分 析 在 新 加 坡 华 人 社 会 复 杂 的 政 治 环 境 下 ,在 其 面 对
诸 如 帮 权 认 同 与 国 家 认 同 的 冲 击 ,中 国 认 同 与 本 土 认 同 的 拉 扯 等 多
层 次 的 问 题 时 ,俱 乐 部 这 类 未 被 明 确 标 签 限 制 的 团 体 ,在 这 种 复 杂
的、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中进行自身定位的变化过程。

- 18 -


×